建渣都去哪兒了——在城市建設進程中,舊城改造、道路改造等會產生很多的建築垃圾。而這些數量非常之大的建築垃圾是怎樣處理的呢?它們都到哪兒去了呢?按照傳統的處理方式,建築垃圾會在回收了鋼筋等可利用廢品之後進行填埋或者傾倒到堆場。這樣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占用大量寶貴的土地資源,而建渣本身也徹底成為廢棄物,無法實現再利用。
  為了讓這種“兩頭浪費”的不環保方式有一個改變,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同時貫徹落實我市綠色建築行動工作方案精神,我市日前在小城鎮改造中首次試點了建築垃圾零排放無害化處理——這不僅不會讓建築垃圾再去占用土地進行填埋或堆放,還可以讓其變廢為寶,使建渣搖身變成建材。那麼,這是怎樣實現的呢?我們對此進行了深入採訪。
  一種新方式讓建渣不再是垃圾
  一個空地上,最醒目的就是一堆堆大小不一的混凝土塊和幾個身量不小的大機器——這就是筆者在大邑縣斜源鎮建築垃圾零排放無害化處理試點項目現場看到的。
  一個個看似毫無用處的、舊房拆除產生的混凝土塊,咋就搖身一變,變成了值錢的、可以用於施工的建材呢?帶著這個疑問,筆者進行了詳細瞭解。在實施現場,只見第一步就是挖掘機用巨大的“爪子”把大塊大塊的混凝土塊“抓”進破碎機;原本堅硬的混凝土塊在破碎機的威力下瞬間就分崩離析,成為一個個直徑不等的小碎塊,最大的直徑也不超過4釐米,最小的直徑不到0.1釐米。接下來,這些經過破碎的小塊又被送進了篩分機。這個長約6米、高約5米的“大家伙”,是項目現場實現建渣無害化處理的另一個“主力干將”。“這套機器是從芬蘭引進的,最多可以篩分出四種不同的骨料。這台設備具備移動性好、智能控制、降塵吐料的特點。”實施單位四川潤龍環保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永偉告訴筆者。因為是移動式的,哪裡有建渣需要處理,機器就可以直接運到現場;而智能化處理讓機器完全不需要人工操作,只要按照事先設定好的程序工作即可;而四個吐料傳送帶就像是四個展開的翅膀,朝著四個不同的方向吐出直徑不同的骨料。在吐出最細的、仿若細沙的骨料的出料口,為防止骨料飄揚造成揚塵,可以做到一邊噴淋一邊吐料,用濕法作業杜絕揚塵。而在處理速度上,對建渣現場破碎、篩分的效率非常高,以斜源鎮為例,3萬立方米的建渣用一套設備(一臺破碎機加一臺篩分機)一周就可以全部處理完。
  “這種大一點的骨料可以用作道路基層,這種可以用作制磚,這種可以製作混凝土和砂漿。總之按照不同的直徑,每一種骨料都可以成為建材,做到100%的再利用。”劉永偉告訴筆者。
  一筆經濟賬建渣再利用節省建設費
  利用建渣生產的建材,其強度等相關指標與採用自然原料,如河沙、卵石等的一樣嗎?我們從市建委瞭解到,關於再生建材質量方面的指標,國家從2008年相繼出台了相關技術標準。“有了國標,再生建材等於就有了可進入市場的‘準生證’。”劉永偉說。在他的引導下,記者來到了設置在現場的實驗室,只見這裡擺放著很多不同大小的由再生骨料生產的磚體。“我們對每批次生產出來的產品都會進行綜合檢測,以檢查產品是不是按照國標達到了相關要求。”
  質量相當,那麼再生建材的價格又具備優勢嗎?“隨著自然資源的日漸減少,目前河沙、卵石等自然原料都呈漲價的趨勢。在這種市場情況下,再生建材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據我們瞭解的行情,目前我們的骨料比市場同等大小的骨料銷售價格便宜30%以上。以斜源鎮場鎮改造為例,該鎮的拆遷量約為3萬立方米,計劃修建房屋約12萬平方米。目前已經確定利用該鎮的拆房建渣生產的再生建材都將都將用於場鎮新建。算下來的話,可以節約約一半的建材費用。”
  “小賬算得過來,算大賬更能顯現出再生建材的經濟性。”劉永偉給筆者詳細地算起來:原來建渣不僅不能做到再次利用,變廢為寶,產生經濟效益,而且還要產生處理費用,這其中包括外運的運輸費、填埋或者傾倒到堆場的費用。
  一筆環境賬新方式產生多種環保效益
  建築廢棄物不僅在經濟上具有良好的效益,其環境效益也是非常可觀的。 國家發改委2011年出台的《“十二五”資源綜合利用指導意見》和《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實施方案》中提出,我國正處於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城鎮房屋年竣工面積15億平方米,城鎮改造擴建所產生的建築廢棄物數量巨大。由於技術裝備研發推廣緩慢,激勵政策措施配套、產品和應用標準缺失等原因,導致資源化利用水平很低,僅有少量用作生產再生建築骨料製備建材等,基本以填埋和堆放為主,大量占用土地,給周邊環境造成很大危害。文件提出,到2015年,全國大中城市建築廢棄物利用率提高到30%;通過實施重點工程新增4000萬噸的年利用能力,主要任務包括推進建築廢棄物生產再生骨料並應用於道路基層、建築基層,再生路面透水磚、再生混凝土、市政設施製品等;鼓勵先進技術裝備研發和工程化應用。
  我市今年1月出台的《成都市綠色建築行動工作方案》中,也明確提出將高度重視建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落實建築廢棄物處理責任制,鼓勵因地制宜使用建築廢棄物生產牆體材料等建材;中心城區結合城區改造、建設,創建合適的建築廢棄物分類處理和再生利用模式;近郊區、遠郊區結合實際做好建築廢棄物處理、利用。綠色生態城區和綠色低碳重點小城鎮設立專門的建築廢棄物集中處理基地,最大限度地無害化處理或再生利用。《方案》提出,到2015年,基本實現綠色生態城區、綠色低碳重點小城鎮建築廢棄物不出區(鎮)的“零排放”處理,現場資源化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
  “當前,我市正處於加快城市化進程的階段,舊城改造、道路和地鐵建設、基坑開挖等每年產生的建築廢棄物數量巨大,每年將達到數千萬噸。假如以傳統的填埋消納為主的方式進行處置,將浪費大量土地資源。為此,我市學習國外及我國東部發達城市的成功經驗,結合綠色建築行動工作,開展建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試點示範,促進建築廢棄物處置方式的提升轉變,實現建築廢棄物資源化再生利用。在節約土地資源的同時,採取這種‘零排放’的建渣處理方式,還做到了廢物利用,同時減少了對河沙、石頭等自然資源的使用。”市建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各方說法>>>
  ●大邑縣斜源鎮鎮長舒靜——
  再生利用大大節約了建設成本
  斜源鎮結合場鎮改造和土地整理,原有房屋已全部拆除,具有較好的開展建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試點的條件,所以市建委在我們這裡試點建築垃圾零排放無害化處理。利用這些建材原料生產的磚都將用於此次場鎮新建,經過測算,可以節約約一半的建材費用。
  ●成都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稅彥斌——
  建築垃圾再生處理符合建築業轉型升級要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家對環保越來越看重。在城鄉建設領域,轉型升級已經從文件到了實施階段。建築垃圾再生處理正是建築業轉型升級的一個代表。利用這一新興的朝陽產業,既保護了環境,資源又得到了循環利用,同時,還秉承了可持續發展的國策,是利國利民、造福後代、謀福祉的事業。
  ●成都市市建委科技處處長陳順治——
  建築垃圾零排放無害化處理符合可持續發展思路
  據統計,每堆積1萬噸建築垃圾約需占用67平方米土地。通常建築垃圾填埋8米後加埋兩米土層,但土層之上基本難以重長植被。除此之外,建築垃圾在堆放過程中,在溫度、水分等作用下,某些有機物質發生分解,產生有害氣體,少量可燃建築垃圾在焚燒過程中會產生有毒的致癌物質,對空氣造成二次污染,如果不處理還會導致地表和地下水的污染。建築垃圾零排放無害化處理,轉換了一種思維,採取了一種新方式讓建築廢棄物物盡其用,同時減少了環境污染,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建築業的綠色發展進行了有效嘗試。袁弘/文 賴馳/圖  (原標題:探索建築廢棄物再生利用讓建渣變建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m44lmzks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